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数据会说话——衡量一个金融中心城市的经济温度,关键是看资金往哪里去!

大家都知道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是当看到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上的这则数据,很多人还是彻底震惊了:

截至2017年6月末,上海辖内外资银行总资产1.36万亿元。

如果你对1.36万亿没有概念,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官方数据:

截至2016年底,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贷款、存款规模分别占在华外资法人银行总量的84.5%、84.2%和83.8%,占在华外资银行总量的69.3%、72.6%和78.8%。

数字看起来太累,用几张图来展示一下这段数据的真实含义:

简单解释一下: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总资产有78.8%放在了上海,存款有69.3%放在了上海。这意味着内地除了上海以外的所有“其他城市”所分占的外资银行资产只有21.2%,存款只有30.7%。

“其他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广州三个一线城市,以及所有的二线、三线城市。

请注意,这个数字来自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权威性毋容置疑。中国银监会是法定授权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所有中资和在华外资银行均受银监会监管,并且要定期报送准确的资产和存贷款数据。

数据显示出全球银行业的选择:他们把绝大部分在华资产,包括存款和贷款都放在了上海。

 不仅是资产,外资银行的中国总部也放在了上海 

举世皆知,中国的四大行都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改制。人民银行剥离相应商业银行功能,先后成立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四大行的总部毫无疑问的都位于北京,但这与市场选择无关。

当中国加入WTO,银行业向外资开放之后,有超过半数的外资法人银行将注册地放在了上海,这代表了国际金融市场对上海投了一张信任票。

根据上海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在上海的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已增加至21家,而全国总共也只有39家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完成注册,上海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过半。

什么是法人银行?做一个通俗的解释: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部分业务也可以用“代表处”等非法人形式存在,但如果真正要扎根中国,在中国市场深入发展就必须要注册成本地法人银行,资产风险与海外总行相对隔离,这更有利于保护中国客户的资产安全。

为什么法人银行注册地很重要?打一个比方:外资法人银行所在地就相当于中国区总部的所在地,类似于工商银行的网点遍布全国,但总部位于北京,因此很多行使总部功能的部分和高管就会留在北京。

当法人银行设立在上海,意味着这些银行的高级管理人才、总部机构和最核心的管理职能都放在了上海。

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全球银行业精英来到中国,齐聚魔都。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2017年上半年,上海又新增了11家外资法人银行。

如果单以法人银行在华资产计算,上海在全国占比高达84.5%。这意味着有志于长期在中国经营的外资银行,把超过8成的资产和最精英团队放在了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底色:百万亿金融资产汇聚魔都 

外资银行进入一个新市场都会经过严密的论证,尤其总部所在地的选择慎之又慎,为什么他们都选择了上海?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具备了金融中心最核心的职能:聚集金融要素市场。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钻石交易所、上海清算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黄金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

钻石交易所

随着这些交易所的聚集,上海已经建成由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银行间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央行早在十二年前就已经设立上海总部作为央行的第二总部,其主要职能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平台和金融市场运行监测平台,上海市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陆家嘴,一家跨国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只需要步行甚至坐电梯就可以到另一家跨国公司的总部开会。

这一幕只有在真正的金融中心城市才会发生,比如纽约、伦敦、东京、香港……还有上海。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职能还在加强。就在今年9月初,又一个涉及23万亿资产规模的超级金融平台落户上海。

2017年9月1日,《信托登记管理办法》正式生效,金融界期待多年的中国信托登记制度正式落地,登记工作由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信登”)负责执行。这一制度将涉及到中国信托行业超过23万亿元的受托资产,而中国信登的注册地位于上海自贸区。

根据官方的信息,中国信登的职能定位为“三大平台”:即信托业的信托产品及其信托受益权登记与信息统计平台、信托产品发行与交易平台及信托业监管信息服务平台。

简单的说,中国信登在信托行业的地位,类似于股票交易所在股票市场的地位,相当于信托版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未来所有信托产品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都要在中国信登进行登记,而如此重要的公司设立在上海,意味着上海又将成为信托业信息和资金的汇集地。

信托公司被被成为“万能金融机构”,整个行业正经历高速发展。2010年6月底,中国信托业受托资产规模只有2.92万亿,到2017年6月底就增长到23.14万亿,7年时间增长了6.92倍。当前信托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经可以比肩整个港股的总市值。

至此,最重要的金融行业门类: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黄金、钻石……其交易平台尽数落户魔都,上百万亿规模的资产在上海聚集。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压舱石,外资银行的市场和交易对手都聚集在上海。外资银行们选择了将绝大部分资产和最精英的团队放在了这里,就不足为奇。

国际市场的选择,必有其道理。

 全球金融巨擘缘起上海:他们只是回到了故乡 

国际金融机构选择落户上海,还有更深刻的历史渊源,这里原本就是他们的故乡。

早在百年之前,上海就已经是“远东第一大都会”,很多享誉全球的重量级金融机构的发源地就在上海。回归魔都,只是回到了出生地,甚至是直接回到了自己诞生的“产房”。

比如汇丰银行。汇丰银行英文缩写“HSBC”,其中的“S”代表的就是上海。汇丰银行英文全称是“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翻译成中文就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

汇丰银行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注册成立。当前业务遍及全球80个以上国家,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即便是业务从内地撤离的几十年间,银行名称中“上海”二字仍然保留。

后来汇丰银行重回中国市场,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对这家机构而言,只是重回故里。汇丰银行在上海外滩的老总部大楼,现在已经成为标志性的景点。

再比如友邦保险(“AIA”),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其母公司AIG——就是在次贷危机中牵动全球金融神经,最后美国政府不得不斥巨资相救的美国国际集团。虽然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友邦保险和AIG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可见一斑。

虽然友邦保险全称是“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但发源地却在上海。该公司于1919年在上海创立,上世纪30年代才进入香港市场,并最终成为全球保险巨擘。

后来友邦保险重回内地,当初在上海外滩的老大楼,仍然被用作其中一个办公场地。

事实上,上个世纪之初,上海就已经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并且在后来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和经济中心。股票、外汇、黄金和商品的交易量都位居亚洲各大城市前列,是名副其实的“远东第一都会”。时至今日上海外滩的辉煌夜景仍然让人叹为观止,何况是在百年之前。彼时,在中国电灯电话都是极度稀缺的商品,何况建设足以照亮黄浦江的外滩?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有其基因上的先天优势。自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之后,经过百年洗礼,上海已经融入全球金融与经济市场,与国际市场规则无缝对接。尊重规则和国际化视野,早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基因。

当中国市场再次开放,国际金融机构在扎根中国时,对上海青睐有加不难理解。

据2016年英国智库机构Z/Yen公布的第2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全球87个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深圳及北京分别排名第16、22及26。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排名最高的金融中心城市,并且在全球的排名逐年提高。

 “全球城市”:魔都上海的新追求 

国际金融中心只是上海的冰山一角。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上海正在追寻新的高度——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这已经列入官方规划文件。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全球城市”的新定位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规划中绝无仅有。追求这一目标之底气,不仅仅来源于上海的自身条件,还得益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支撑。

以全球贸易和航运中心为例,上海拥有庞大的经济腹地支撑。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黄金三角洲和金色水道,这让身处江海交汇之处的上海,天然具备成为全球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优势。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016年,上海集装箱吞吐量为3713万标准箱,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高达6.4亿吨,中国约五分之一的货物从上海进出。

在2003年时,上海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只相当于香港的55.2%,新加坡的61%,与韩国釜山体量相当。而到了2016年,上海吞吐量已经是香港的1.87倍,新加坡的1.2倍,釜山港的1.95倍。

上海与伦敦和纽约新泽西港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海港口吞吐量已经相当于纽约的接近6倍,伦敦的接近15倍。

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庞大的腹地经济支撑,正是上海在全球航运与贸易中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底气。

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到底有多大?不妨看一下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数据。

根据2016年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市,人口约6亿,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0%。

做一个对比。按照2016年全国GDP数据推算,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超过30万亿人民币,与日本的经济体量相当,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印度。

再以国际文化大城市为例,蓬勃发展的国内文化市场也为上海提供支撑。

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全球各大电影公司均将此视为展示最新力作的窗口。而这背后是正是中国迅速增加的电影票房市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高达457亿,仅次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

每年在上海举办的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行业展会之一。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和手机游戏市场。

从平价快时尚到奢侈品,从大众流行文化到小众艺术,全球顶级时尚和文化品牌,大部分都已经亮相上海,其所瞄准的不仅仅是本地消费,而是整个中国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级大市场。

每一个全球城市的诞生,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具的历史机遇。

命运再一次垂青上海。

 别样的温度:上海到底好在哪里?

国际金融机构的战略选择、全球贸易的格局变迁、航运中心城市的此消彼长,这些距离普通人也许太远,但是另一个曾经刷屏的帖子,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揭示了上海的温度。

知乎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问题:上海到底好在哪里?其中的一个回帖是这样的:

“本人女,来自某省小县城,31岁,离异,未育,普通员工。

刚刚在上海最好的几家国企之一找到一份工作,在此之前没有本行业工作经历,只有相关行业工作经历。

得知消息的家乡所有亲戚朋友都问我是不是靠找关系进去的。在我们家那个找关系蔚然成风的小县城,以我这样的客观条件,想找到工作不靠关系是不可能的。而事实上我是看到他们公司网站上的招聘启事,通过邮件投递简历,经过几轮面试才通过的。面试时尽管也被问了一些关于生孩子的尴尬问题,但所幸他们还是收了我。

感谢上海这座城市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光里,以他的包容和公平继续接纳了我,让我以30+的“高龄”仍然能从泥泞里站起来重新出发。

我知道如果还在我出生的小县城,我很可能是会工作无趣、孤独终老地度过下辈子。但在上海,尽管前路荆棘,但我觉得通过努力,还能有机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写给自己,希望自己不放弃自己,一直有勇气。”

还有一位女士,则讲述了她父亲在上海“再就业”的故事:

“2016年初,爸爸妈妈来上海帮忙照顾娃,我妈当初和我说,‘你爸这个人闲不住,你看看能不能打听打听,给你爸联系个保安的工作,我看银行保安挺好的,风吹不到,日晒不着。’

其实,我爸爸之前在老家办过数学辅导班。我索性帮他投了十几个辅导班老师职位,接到大概六个面试机会,我爸到上海后,我就陪他去面试,前面四个面试我爸拿到三个offer。

我爸开心的说,还有两个面试就不去了,就选这个离家最近的吧,爸爸来上海没几天,就去上班了。 

转眼已经在辅导班做了一年半,他一个六十岁的东北老头,每个月在上海也能赚个万把块钱。  重点是找工作面试就直接做题,试讲,不用“找人”。如今,我爸也算是走向人生巅峰。

我爸说,上海就是个你行你上,不行就滚的地方——这话是话糙理不糙。 

如今,我开展职业咨询工作,很多外地读者都来问我,上海哪里好?为什么选择来上海?  

我在上海换过多次工作,都是无缝对接,我惊奇于上海机会之多,每次换工作,只要准备充分,给自己相对多的时间,骑驴找马,总会找到合适的机会。我想,竞争的相对公平在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愿离开的城市,这里相对公平,机会多,让没有任何人脉和背景的十八线小地方出来的我都能感觉生活如此美好。

这是我爱上海的原因。”

而另一个回答则代表了外地游客对上海的观感:

“去年夏天的时候来过一次上海,只在上海停留了短暂的三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情。

那是一个工作日下午,6点多的时候。我一个人游荡到陆家嘴那一块,就在那个巨大的天桥的下面。那个时候很多白领已经下班了,我看到白领们整齐地排成了一列等侯公交车。

那里是一趟公车的始发站,这本来没什么惊奇的。但是我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来了一辆空的公共汽车,排队的人依次上去,将座位坐满,然后队伍就停止前进了。这时候,排在队伍两边的人,那些人是宁愿站着也要早点上汽车的人,就一涌将汽车挤满。然后汽车就开走了。

你愿意坐座位,那你就排队;你愿意站着,那你就可以插队。没有人去组织,没有去抢,没有人去抱怨,大家就这么遵守着规则。作为一个从坐公车从不排队,大家从来都是一窝蜂的城市来的人,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认为,一个城市好不好,不在乎高楼的多少,也不在乎人口面积的庞大,而在许多这种最不起眼的细节。正是这种细节告诉我,这是一座相当了不起的城市。”

选择一个城市,不仅仅因为这里有高楼,还因为包容和更为公平的环境。再大的金融机构也是人组成的,那些能打动离异女士、退休教师和外地游客的理由,也正是跨国公司选择上海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里更讲规则,更公平,有更多机遇。无论是对于跨国金融机构,还是努力拼搏的普通人!

上海有一种别样的温度,靠近TA,你才能感觉到温暖。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话题:



0

推荐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3930篇文章 72天前更新

见微知著,把财报剖开给你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