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于很多人而言,直到食盐价格放开、食盐准运证被取消的新闻作为改革成果登上头条,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在21世纪的今天,食盐的价格竟然长期受到管制,食盐运输居然还要准运证?

根据国务院去年4月份印发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从 2017 年 1 月 1 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但被作为改革成果“大书特书”的“盐改”,并不意味着已经延续两千多年的食盐专营或者“官营”时代的彻底终结。恰恰相反,这场进行中的“盐改”再一次揭示:政企不分和行政垄断能达到何种程度,在既得利益面前,即便是变更明显不合理甚至是“荒谬”的制度也绝非易事。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食盐专卖和“官营”历史终于开始落幕,而在这之前中国最大的“盐商”——中盐总公司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亏损,尽管在多个省份拥有垄断优势。

 专营还是“官营”?谜一样的盐业管理体制 

如果仔细梳理此前中国盐业的管理和运营体制,会发现很多谜一样的存在。

中国现行食盐专营制度的建立,源于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主要目的是“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

但因保障“食盐加碘”而推行的政策,最终形成的却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专营体系和以价格管制和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管控体制。国家通过专营体制控制食盐生产、销售、仓储与运输各环节,分别建立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制度、批发许可制度和准运证制度,这就是食盐领域有名的“三证”。基于此,在食盐批发领域形成了中国盐业总公司和各省级盐业公司的垄断体制。

其次是匪夷所思的“政企交叉”模式。在很多省市都有“盐务管理局”,通常与省市盐业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但这又不是普通的“政企不分”,情况相当复杂,各省千差万别,如同迷宫。

有的是央企子公司兼地方管理机构。比如上海,上海市盐务管理局与上海盐业公司合署办公,上海盐业公司是央企中盐的全资子公司,而市盐务局则履行地方盐业管理职能。

有的是省属国资企业兼地方管理机构。比如江苏,江苏省盐业集团公司与江苏省盐务管理局合署办公,盐业公司是省属独资国企。尽管自称内部实行政企分离、部门分设、职能分开,但盐业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兼任盐务管理局的正副局长。

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同为一套人马,很难说盐业管理体制到底是专营还是“官营”。

如果说目前中国食盐专营体制形成的理由是“食盐加碘以利国民健康”的话,那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的食盐官营制度,其理由则要赤裸的多:为了财政收入和垄断暴利。

春秋时期,管仲曾在齐国实行盐铁专卖制度;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均由官府控制,官府在卖盐时,寓税于价,为财政取得收入。西汉初年,曾一度允许私人自由煮盐、买卖,许多盐商因此成为暴发户。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盐官营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官营盐带来的收入,成为汉武帝对外武力征伐的重要财源。

其后各朝代大都效仿这一制度,明朝盐税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项国家财政收入。清朝时乾隆时期,盐税约占国家岁入的一半。

与食盐官营巨大利益相伴的是腐败与私盐猖獗。乾隆的国舅、任两淮盐御史的高恒,在任期间,令盐商每一引盐抽银三两,收受了多达467万两银子,后被处死。清朝后期,官盐价格过高,销量下滑,盐税大减;私盐泛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作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盐业企业——中盐总公司,尽管此前坐拥垄断优势,却依然面临亏损的境地,竟然也需要财政补贴。

 坐享垄断仍亏损 中国最大盐商吃财政补贴 

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12月30日,中国食盐零售价为4.38元/千克,与2016年年初相比上涨6.31%;与十年前相比,暴涨103.72%。

据中信建投证券研报称,食用加碘盐生产端出厂价格约为500元/吨,终端销售价格约为4000元/吨,终端销售价是出厂价的8倍;价差巨大。

食盐价格在持续上涨,供销差价可观,但坐拥垄断优势的中盐总公司过去几年业绩却持续低迷。据中盐官网介绍,其供应和配送食盐覆盖中国4.2亿人口。中盐相关债券募集说明书显示:中盐2015年食盐产量达到26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30.95%。

据中国盐业总公司年报,2015年中盐总营收为212.47亿元,同比大跌34.49%,亏损2.71亿元。这已经是中盐连续第三年出现亏损,之前的两年亏损额分别达到2.49亿和2.83亿元。下图为面包财经根据中盐财报绘制的其历年总营收与净利润变动图:

亏损的中盐,正持续获得来自政府的巨额补贴。中盐披露的信息显示,从2013至2015年的三年,其所获政府补贴分别为:5.66亿、5.19亿、5.88亿元。

员工人数的变化也可窥见中盐处境的艰难。据其社会责任报告,2015年中盐员工人数为3.1万人,2014年其员工人数还高达4.2万余人,一年时间,中盐裁员1.1万人。

中盐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盐化工板块。食盐专营业务的毛利率其实相当可观。在亏损的三年中,食盐专营的毛利率其实在节节攀高,从29.6%上升到49.97%。

 多盐企加入竞争 官营盐的时代何时真正终结?

亏损的中盐正在转型。在其社会责任报告中将转型归结为8个字——回归、转化、提出、创新。并解释称,回归是将重点从盐化工领域转到盐业领域,转化、退出的含义是优化具备优势的企业,退出不具备优势的企业。

中盐在回归,各地盐企却在摩拳擦掌扩大地盘,其中很多并不是中盐的子公司,这给中盐带来压力。

云南能投是云南省唯一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唯一经营合格碘盐的企业。2016年12月底,云南能投发布公告称,与贵盐集团和广西盐业签订经营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期间,贵盐集团每年向其采购食盐约6万吨,广西盐业向其采购食盐约2万吨。这几个省级盐业集团都不属于中盐总公司。

省级盐业公司也在遭受压力。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在四川,原来只能从事生产的9家盐企加入了食盐批发的竞争。成都泡菜协会的会长黄道刚称,现在成都半数泡菜厂商,已经开始用盐厂的盐了。这意味着,盐企已经开始挤占中盐和各地盐业公司的市场了。

但是如果现在就断定中国食盐专营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显然为时尚早。在放开价格限制、取消食盐准运证制度的同时,《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称仍然要“完善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坚持批发专营制度,以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为基数,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鼓励食盐批发企业与定点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其他各类商品流通企业不得从事食盐批发。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话题:



0

推荐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3930篇文章 72天前更新

见微知著,把财报剖开给你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