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业绩提升、机构看好、股价飙涨,而董事会成员却在密集减持。这就是当下吉利汽车在资本市场的另一面。

在新车型、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下,吉利最新的业绩也颇为亮眼:净利润增长超过35%。但与此同时,在股价翻倍之后,公司的现任和前任董事会成员们却多次减持公司股票。

业绩和股价飙涨之后,吉利汽车的未来是否已被透支?出口暴跌、行业产能过剩以及新能源汽车政策变动,是否会给吉利的未来蒙上阴影?

吉利股价翻番 董事会成员密集减持

今年以来,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吉利汽车(0175.HK)是名副其实的大牛股。股价从3月初的2.89港元,上涨到10月份最高的9.2港元,最大涨幅超过2倍。11月份股价有所回落,昨日收于7.97港元,但较3月初涨幅依然超过175%。

股价翻番之后,吉利的多位董事、高管却在减持公司股票。根据港交所数据,吉利汽车重要股东安聪慧、李东辉、杨健和魏梅在11月10日至14日期间合计减持公司股票1196万股,套现近9300万港元。最高成交均价7.89港元。下图为面包财经对港交所页面的截图:

虽然减持金额不算太大,但几位股东的身份值得关注,皆为现任或前任董事会成员。根据2015年年报:杨健为吉利汽车副主席,安聪慧、魏梅为吉利汽车执行董事,而李东辉则是在2014年才辞任吉利汽车的执行董事。吉利的另一位董事,薪酬委员会主席杨守雄在今年9月份三次减持公司股份。以下为吉利汽车2015年年报截图:

高管的减持,并没有浇灭券商研究机构看多吉利的热情。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吉利股价上涨期间,有几十家券商对吉利汽车发布了趋于正面的研报,但对董事的减持着墨不多。

收购沃尔沃六年 吉利是否已经完成蜕变?

吉利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可圈可点。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总营收为180.89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为19.07亿元,更是大涨36%,交出上市以来最靓丽的半年报。下图是面包财经根据财报绘制的吉利汽车中期业绩示意图:

六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资本市场的反映其实并不是完全乐观。2011年,也就是收购完成的第二年,吉利的股价从3.4港元跌到1.7元港元,刚好腰斩。此后关于吉利收购成败的讨论也屡屡见诸报端。

但经过6年的整合后,收购沃尔沃和品牌整合似乎已经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了相当正面的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同比增长9%;而吉利的国内销量则同比大增15%,增幅快于整体市场。

最新公布的月度销量数据显示:吉利今年前10个月吉利总销量为55.52万部,比去年同期增长37%。吉利汽车在财报中称,汽车销量的大增,主要归功于新能源汽车和其新车型的热卖。并称,将利用CEVT和沃尔沃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领先技术,加快投放新能源汽车产品,从纯电动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混合动力都将包含在内。

但在国内市场热销的同时,吉利上半年在出口上的表现却并不乐观。截至今年6月底,吉利汽车的出口销量仅为10668部,同比暴跌40%。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上半年吉利占中国乘用车总出口量的比例下降到5%,而去年同期的比例为8%。今年10月份,出口量同比已经恢复增长,但增幅仍远低于国内销量。

史上最靓丽业绩背后 未来是否已经被透支?

当吉利的销售业绩捷报频传的时候,中国汽车市场正面临着消费能力被透支和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压力。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前十个月,中国乘用车销量1909.58万辆,同比增长15.40%,增幅远快于上半年。但这很可能与原定的销售及购置汽车税宽减政策将在2016年底结束有关;这使得2017年的部分需求提前到2016年释放。而这很可能将影响明年车辆的销量。下图是面包财经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绘制的中国乘用车产销示意图: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扶持的逐步退坡,也可能会对吉利产生影响。吉利在其财报中曾称:中国政府经常调整新能源汽车补贴,且缺乏合适的基建配套,这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多家汽车公司被曝光出巨额新能源汽车骗补案,尽管涉及的车辆主要是大客车,但对整体新能源汽车补跌政策的影响仍不容忽视。近日,宇通客车在回应其股价大跌的主要原因时就称,网络上有传言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相关信息至今仍未明朗。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行业急剧攀升的产能,过剩的阴影已经笼罩在汽车行业。相关的行业统计显示:中国国内已经形成整车产能3122万辆,在建的新产能超过600万辆;规划产能已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吉利汽车全年业绩创造历史最佳几乎已成定局。但当期业绩增长也未必会对股价形成持久的支撑。另一只曾经势不可挡的汽车“大牛股”长城汽车(2333.HK,601633.SH)正遭遇着这种困境。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的总营收与净利润增速也接近20%左右。但其港股的复权价格却从2015年5月初的18.78港元,下降到目前的7港元附近,跌幅超过六成;A股复权股价也较去年高点接近腰斩。

高管减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信号。巴菲特曾经在对英国著名零售巨头乐购的投资中遭受重创。事后总结,他认为自己忽略了公司高管的减持行为所释放的信号,如果在高管减持之初即引起重视,他将有机会避免巨额损失。

不过在港股董事乃至创始人减持后股价持续大涨的情况也不是完全没有,最著名的就是腾讯。马化腾每次减持后不久,腾讯的股价就会创出新高。

经历多年整合之后,吉利得到了资本市场前所未有的认可。但多位董事却在股价翻番之后集体减持,究竟是正常的个人投资策略调整还是认为公司股价已经被透支?

文末彩蛋: 单身潮爆发 找对象难过考博士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ID:mbcaijing)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话题:



0

推荐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3930篇文章 72天前更新

见微知著,把财报剖开给你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