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于中国城商行发展史而言,2016年11月16日是一个具备标志性意义的日子。

伴随着上海银行(601229.SH)完成上市首发,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十家城商行基本完成上市工作。在沪、深、港三大交易所上市的城商行总数达到15家,总资产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15年底全国133家城商行总资产规模22.6万亿元。上市城商行总资产规模已经接近全部城商行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对于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商行,上市都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次,随着上海银行这个“排头兵”登陆资本市场,象征着从20多年前开启的中国城商行改革大幕终于迎来了阶段性收官。

但上市只是开始。伴随着近年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利差收窄、经济下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早先完成上市的各商业银行业绩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座次屡屡重排。

本轮上市潮之后,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城商行们如何应对银行业的大变局?

对于上海银行而言,实现上市可以说是实现一个阶段性梦想,但不是最终目的。上海银行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该行从2012年开始实施“精品银行”战略后,全面转型成效卓著,各项财务指标显著提升。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银行总资产约1.53万亿元,较2011年末增长133%。在2016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 “全球前1000家银行”榜单中,上海银行跻身全球银行百强。按照一级资本和总资产排名,上海银行分别位列全球银行业第91位和第97位。

上海银行方面表示,实施“精品银行”战略、争取上市的过程实质是追求银行品质显著提升的过程,是打造一家好银行的重要途径。上市之后将继续推进“精品银行”战略,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成为服务专业、品质卓越的精品银行。

“精品银行”战略是否能够成为城商行转型的范本,并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让上海银行保持增长?

中国银行业大变局:城商行突围面临战略选择

上海银行早在2008年就曾启动过上市工作,但由于A股暂停城商行上市等内外部原因,一直未能登陆资本市场,在这之后也再无城商行在A股上市——直到2016年的又一波银行上市潮。

2011年之后,城商行上市预期再度升温,上海银行也被视作热门备选,但当时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根据中国银行会年报披露的数据测算,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利润增速从2011年的39.2%逐年下滑到2015年的2.4%,距离零增长仅一步之遥。下图是面包财经根据银监会年报绘制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变动情况:

日益严酷的市场环境之下,每家银行,尤其是尚未完成上市的城商行,都要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寻找各自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大而全、构建综合经营集团和平台,以此获取规模效应;而中小型银行则更倾向于小而美,在细分市场上做精、做专、做深、做透”,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

上海银行在2012年初制定并实施了“精品银行战略”: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转型成为“服务专业、品质卓越”的精品银行。其中2012—2014年是首轮规划,主要任务是追赶,使核心经营指标优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

资产轻型化:告别贷款规模“野蛮扩张”

招股书显示:精品银行战略实施四年后,上海银行的经营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2015年,净利润达到130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约73%,增速远超同期银行业整体增速。其中2013—2015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8.1%,同期上市银行平均增速仅为8.8%。

与此同时,上海银行的资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逐年降低,已开始走出“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粗放循环。

财务数据显示:精品银行战略开始实施四年后,上海银行信贷增长60.3%,低于同期银行业平均增速18.7个百分点。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比从2011年的51%逐年下降至2015年末的36%,并在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34.7%,表明上海银行已经开始走向资本节约的发展模式。

收入结构改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四倍

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降低,同时意味着来自贷款业务的收入占比下降,必须大幅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才能保持利润的增长。

在利率市场化和利差收窄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净利息的收入模式早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翻查上市银行财报:过去几年,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持续收窄,部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甚至陷入负增长。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合计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了1006亿,降幅高达7.7%,四大行全部陷入负增长。

无论是主动的战略选择,还是被迫转型,改善收入结构,尤其是增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势在必行。区别只在于战略是否能够达成预期效果。

上海银行在提出“精品银行”战略时,已经将改善收入结构列入重点。其招股书显示:从2013到2015年,该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从23.18 亿增加到55.08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4.15%,比上市银行同期增幅快23个百分点。

从2011年到2015年,上海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了约4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快速发展带来的区位优势。

以投资银行和托管业务为例。这一收入通常是城商行的弱项,但上海银行借助上海独特的金融中心地位实现业务快速增长,2013年到2015年,上海银行的投资银行及财务顾问业务收入从7.42 亿元增加到18.47 亿元,增长了148.9%。同期托管业务带来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幅高达4.8倍,今年前3个月,该项收入达到3.06亿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收入的一半。

机构布局雄心:收入来源随区域覆盖延展

城商行普遍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业务过于集中在总部所在城市,跨区域发展能力比较弱。

尽管2006年起银监会已经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开设异地分支机构;但实际上,当前绝大部分城商行的主要业务仍然集中在总部所在的城市及周边区域。

作为我国第一家获准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上海银行已经建立起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中西部重点城市的网点架构,分支机构集中分布在相对富裕地区。截至今年一季度,该行先后在宁波、南京、杭州、天津、成都、深圳、北京、苏州、无锡、绍兴、南通和常州分别设立了分行,并在这些分行下辖设立了69家支行。

上海银行招股书中还披露,本次IPO募集资金的运用使该行可加大资源投入,促进异地机构的建设,增加和优化上海地区的机构布局,加大物理网点的覆盖面积,从而进一步促进跨区域经营的发展。

由于整体规模小,缺乏境外分支机构,国际业务和跨境金融一直是许多城商行的软肋。这一点上,上海银行走在了大多数城商行的前列。借助特殊的历史渊源,上海银行与港台地区的上海商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合作搭建了“沪港台金融服务平台”在跨境业务上实现突破。

招股书显示:截止今年3月底,上海银行拥有近3000家港台企业客户以及近三万个港澳台个人客户。今年一季度,为港台投资企业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的总交易量,占上海银行国际结算服务总量中的三成以上。

深耕特色业务:发力细分市场

面对占据规模优势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特色业务,在细分市场上做精、做专、做深、做透是城商行的必然选择,上海银行也不例外。

根据市场和自身优势,上海银行聚焦于“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服务”、“金融市场领先交易服务”、“两岸三地跨境金融服务”以及“在线金融服务”等特色定位,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化经营成效显著,优势凸显。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该行公司客户总数约18万户,是上海最主要的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银行之一;个人客户总数达到1175万名,管理资产总额3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户超过29万名。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和长三角等地区深耕细作,让上海银行拥有较为广泛、优质的零售客户基础。

财政、社保和养老金代发服务也是上海银行深耕的细分市场,在上海市场份额位居前列。该行为以上海市、区两级政府机构及公共服务机构为主的5,829名政府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上市前,已经累积了18年上海地区养老金代发服务的经验,养老业务客户约154万名。

另外,招股书显示:当前该行是上海市商品住宅维修资金最大的托管行之一,为上海市 1832 家商品住宅小区提供维修资金托管服务;截止今年一季度末,在上海市场占有43.4%的市场份额。

绩效提升:人均净利润列上市银行榜首

在净利差收窄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之下,单纯依靠线下网点扩张获取客户资源的发展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升网点绩效和人均利润水平成为近几年商业银行共同的难题。

数据显示:从2013到2015年上市银行网均存款降低了0.2%,网均贷款降低了2.5%;超过半数上市银行人均净利润陷入负增长或基本零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成本管理、推进渠道转型成为上海银行“精品银行”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招股书显示:2013—2015年,上海银行的网均存款和贷款分别增长了10.4%和8.1%。

同期,该行的人均净利润从94.6万元增加到127.2万元,位列A股上市银行之首。

除了在网点和人员扩张上采取较为谨慎的策略外,电子银行渗透率的提升,成为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招股书显示:上海银行的个人与企业电子银行渗透率分别由 2013年 12月 31日的 25.3%与 53.7%增长至 2016年 3月 31日的 49.9%与 79.9%。

成本收入比是衡量银行运营效率和获取收入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比率越低往往意味着获取收入的能力和效率越高。

在“精品银行”战略实施的四年中,上海银行的成本收入比逐年下降:从2012年的33%下降到2015年的23%,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进入上市银行第一梯队。其中2013—2015年下降了6.3个百分点,同期上市银行平均下降了3.5个百分点。

上市城商行资产规模首破十万亿:变局之下增长是否可持续?

上海银行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之后,在沪、深、港三大交易所完成上市的城商行将达到15家。其中有8家是在2015年和2016年上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商行是本轮中小银行上市潮的主力军。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止2015年底,中国共有133家城商行,上市城商行总数只占所有城商行的一成多。但由于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大部分为排名靠前的“排头兵”,总资产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占全国城商行总资产的接近半数。

城商行在2016年之后将进入上市银行主导的时代,但当前上市银行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其实相当严峻。首先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在持续增加。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过去两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2015年低已经达到1.7%,比上一年增加0.5个百分点。已经公布三季报的上市银行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普遍较去年年底有所攀升。

其次是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之下,客户流失、利润增幅明显放缓。发布三季报的A股22家银行,有17家利润增幅为个位数,四大行逼近零增长,部分在今年上市的小银行已经陷入负增长。

尽管利润增幅仍快于大部分上市银行,但上海银行面临同样的挑战。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数据显示:2016年1—9月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09.1亿,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0.11%。

面对市场整体变化、共性压力,谁有更深刻思考、更有效应对路径,方能领行业风骚。上海银行招股书披露:新一轮三年规划中,将“按照‘总体形成特色、区域兼顾差异、局部凸显亮点’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定位、客户定位和特色定位”。

根据披露,11月16日,也就是正式登陆上交所当日,上海银行将启用新的行徽标识——“使其更契合本行建设‘精品银行’的企业文化愿景”。基于低碳环保的考虑,将在发布之日起的三年内逐步更替所有网点、卡折等应用载体的视觉形象。

财务数据表明,借助“精品银行”战略,过去几年上海银行的核心运营指标大幅改善,并最终以高于平均水平的财务状况登陆资本市场。在巨变的市场环境之下,上市之后,这一战略是否能够继续奏效?值得期待。

文末彩蛋: 没有演技的候选人不是好总统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ID:mbcaijing)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话题:



0

推荐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3930篇文章 72天前更新

见微知著,把财报剖开给你看。

文章